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斋宫即事赐诗 其四

:

饮福初回八陛南,凝旒裒对百神严。睍消旒入康衢润,神应光随北陆暹。

丹槛雉开中扇影,朱绳鹤下五门檐。群生鼓舞明禋毕,却忆花飞舞袖沾。
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蔡京

蔡京,初为僧。令狐楚镇滑台,劝之学。后以进士举上第,官御史,谪澧州刺史,迁抚州。诗三首。 25篇诗文

猜你喜欢

酬郭给事

:
洞门高阁霭馀辉,桃李阴阴柳絮飞。
禁里疏钟官舍晚,省中啼鸟吏人稀。
晨摇玉佩趋金殿,夕奉天书拜琐闱。
强欲从君无那老,将因卧病解朝衣。

洞门高阁霭馀辉,桃李阴阴柳絮飞。
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,桃李技叶茂密,柳絮随风飞舞。

禁里李钟官舍晚,省中啼鸟吏人稀。
皇宫里钟声稀李,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,门下省里只听见鸟鸣。

晨摇玉佩趋金殿,夕奉天书拜琐闱。
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,夜晚捧着皇帝的诏书拜别宫门。

强欲从君无那老,将因卧病解朝衣。
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,无奈我已衰老,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方笑一评注.唐诗三百首品读: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2008.04:230-2312、 (清)蘅墉塘退士编.唐诗三百首评注:三秦出版社,1990年12月第1版:259-260

洞门高阁霭(ǎi)馀辉,桃李阴阴柳絮(xù)飞。
洞门: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。霭余辉:遮蔽住落日的光辉。阴阴:枝叶茂密的样子。

禁里疏钟官舍晚,省中啼鸟吏人稀。
禁里:禁里:禁中,即皇宫中。省:指唐门下省。

晨摇玉佩趋(qū)金殿,夕奉天书拜琐闱(wéi)
玉佩:官员身上佩带的玉石饰物。趋:小步而行。奉:“捧”的本字。天书:皇帝的诏书。拜琐闱:指毕恭毕敬地离开宫门。琐闱,宫门。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,故得名。

强欲从君无那老,将因卧病解朝衣。
强:勉强。从君:喻在朝做官。无那:无奈。卧病:生病卧床。解朝衣:喻不再做官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方笑一评注.唐诗三百首品读: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2008.04:230-2312、 (清)蘅墉塘退士编.唐诗三百首评注:三秦出版社,1990年12月第1版:259-260
洞门高阁霭馀辉,桃李阴阴柳絮飞。
禁里疏钟官舍晚,省中啼鸟吏人稀。
晨摇玉佩趋金殿,夕奉天书拜琐闱。
强欲从君无那老,将因卧病解朝衣。

  王维的后半生,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,然而在官场上却是“昆仲宦游两都,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,无不拂席迎之。”(《旧唐书·王维传》)因此,在他的诗作中,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。这首诗,既颂扬了郭给事,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。写法上,诗人又别具机杼。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,状物以达意,使那颂扬之情,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,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。

  首联“洞门高阁霭余晖,桃李阴阴柳絮飞”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。门下省官署较大,其间门户重叠,楼宇高耸,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,显得十分壮丽。时当暮春,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,柳絮在轻轻地飞扬。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居官,想来是很可乐的。

 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。第一句“洞门高阁”,是皇家的写照,“余晖”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。第二句“桃李阴阴”,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,而“柳絮飞”意指那些门生故吏,个个飞扬显达。前后两句,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,下受门生故吏拥戴,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。

  颔联“禁里疏钟宫舍晚,省中啼鸟吏人稀”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。宫禁里晚钟敲响,官吏散归,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,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。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,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,倘若有心于国事,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?联系杜甫在门下省值班时“不寝听金钥,因风想玉珂。明朝有封事,数问夜如何”(《春宿左省》)的情景,便可知道这位郭大人是位怎样的官吏了。此联的“官舍”、“省中”均指门下省,重复用词,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。

  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。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,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。一个“疏”字,一个“稀”字,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。诗人描写“省中啼鸟”这个现象,意味甚浓。一般说,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,人来人往,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,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。

  王维作诗,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,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。“省中啼鸟”,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,其实,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,时世太平,以致衙内清闲。虽是谀词,却不着一点痕迹。

  颈联“晨摇玉佩趋金殿,夕奉天书拜琐闱”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。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,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。他那恭谨的样子,有一个“趋”和一个“拜”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。“晨”、“夕”两字,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,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。从全诗结构看,这里是极扬一笔,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。

 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,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:我虽想勉力追随你,无奈年老多病,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!这是全诗的主旨,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。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,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,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。然而王维此诗,却一反陈套,使人感到别开生面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《唐诗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年12月版,第168-169页2、 韩成武 张国伟主编.唐诗三百首赏析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5年04月第1版:370-372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戏题牡丹

:
幸自同开俱阴隐,何须相倚斗轻盈。
陵晨并作新妆面,对客偏含不语情。
双燕无机还拂掠,游蜂多思正经营。
长年是事皆抛尽,今日栏边暂眼明。

幸自同开俱阴隐,何须相倚斗轻盈。
很庆幸这些牡丹花开时,枝叶俱茂,所以花朵隐约依稀,它们也毋须互相依倚着争奇斗艳,以轻盈相比。

陵晨须作新妆面,对客偏含不语情。
清晨到来时一朵朵花儿都像新妆的面庞一样,对着赏花的宾客偏偏都含着羞怯不语的深情。

双燕无机还拂掠,游蜂多思正经营。
没有心机的双燕时时从花上掠过,多情的游蜂却正在花间盘旋采蜜。

长年是事皆抛尽,今日栏边暂眼明。
多年来我已懒于过问世事,令天在栏边看到这些牡丹,禁不住眼光暂时明亮起来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蓝保卿.中国历代牡丹诗词选注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09:232、 宋长琨.韩昌黎集:伊犁人民出版社,2000:86-873、 蒋业伟.韩昌黎全集:北京燕山出版社,1996:338-339

幸自同开俱阴隐,何须相倚(yǐ)斗轻盈。
阴隐:一作“隐约”。牡丹花开时,枝叶已盛,故云隐约。相倚:指花枝互相依倚支撑。斗:争斗比较。

(líng)晨并作新妆面,对客偏含不语情。
陵晨:凌晨,清晨。并作:同作。

双燕无机还拂掠,游蜂多思正经营。
无机:没有心机,无意。多思:多情。经营:此指蜂于花间盘旋采蜜。

长年是事皆抛尽,今日栏边暂(zàn)眼明。

是事:事事,凡事。暂眼明:眼睛为鲜花照亮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蓝保卿.中国历代牡丹诗词选注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09:232、 宋长琨.韩昌黎集:伊犁人民出版社,2000:86-873、 蒋业伟.韩昌黎全集:北京燕山出版社,1996:338-339
幸自同开俱阴隐,何须相倚斗轻盈。
陵晨并作新妆面,对客偏含不语情。
双燕无机还拂掠,游蜂多思正经营。
长年是事皆抛尽,今日栏边暂眼明。

  第一联“幸自同开俱阴隐,何须相倚斗轻盈。”写牡丹“同开俱阴隐”,不必“相倚斗轻盈”,这是指牡丹花之间同开俱隐约,还是以牡丹与别的花相比较,并未言明。从诗意看,似指牡丹花之间可能性为大。“幸”字流露了作者担心、紧张情绪。“何须”则是劝告语气,正应“戏题”二字。这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,又写了它们之“斗轻盈”。“阴隐”“轻盈”写牡丹的神态,但这并不轻松。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韩愈内心探处的难言之隐。清黄叔灿《唐诗笺说》认为“有比意”。究竟是比官场中人事纠葛,还是仕途升腾降落,难以探究。总之,韩愈似乎是将自己感慨寓于其中了,因而就格外有韵致。

  第二联“凌晨并作新妆面,对客偏含不语情。”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。“并作”仍强调同样的特征,同上联“同”、“俱”呼应,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。是上联旨意的形象论证。晚唐罗隐《杜丹花》诗写道:“若教解语应倾国,任是无情亦动人。”确实可以看是受韩诗的影响,不过相比之下,韩的“对客偏含不语情”更含蓄别致,有回味的余地。再加上或许含有某种隐情于其中,就更引人入胜了。

  “双燕无机还拂掠,游蜂多思正经营”一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。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。就牡丹自身而言,“斗轻盈”就已经具有人格意识,“新妆面,不语情”就更强化了这种意识,这都是从牡丹本体出发,自然显现,而双燕、游蜂作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频频关照、时时拂掠、苦苦经营,而作为牡丹自身却又有念想。诗人似乎无意涉及,也就不必探究其中是不是藏有微言大义。单就艺术描写角度看,写出了牡丹花的艳丽姿态,及其繁华场面,有很强吸引力,显示了作者深厚语言工力非同寻常。而最后“长年是事皆抛弃,今日栏边眼暂明”就很清楚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,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。清汪佑南《泾草堂诗话》就认为晚唐诸家咏牡丹“尽态极妍,总不如昌黎一首”,似乎有些过份,因诸家所咏自有其特点自有其角度,不能一概而论,但就艺术上的“轻清流丽,无意求工”这一点说,却道出了韩愈这首咏牡丹诗的特色。而这一特色,恰恰是韩愈将自己心理感受注于诗中所致。清张鸿《批韩诗》认为这首诗有韩愈“不著色”的体格,确是一语中的。较之那些浓彩重饰只求形似的咏牡丹之作,韩愈这首《戏题牡丹》还是充满神韵的。它不仅显示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力,描绘了牡丹的丰采,而且,在“戏”的背后,似乎也含有严肃的命题。这才是韩愈这首诗被评诗家称道的真正原因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李文禄.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:吉林大学出版社,1990:493-194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长安春望

:
东风吹雨过青山,却望千门草色闲。
家在梦中何日到,春生江上几人还?(春生 一作:春来)
川原缭绕浮云外,宫阙参差落照间。
谁念为儒逢世难,独将衰鬓客秦关。

东风吹雨过青山,却望千门草色闲。
东风吹着那细细春雨洒过青山,回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,草色闲闲。

家在梦中何日到,春生江上几人还?(春生 一作:春来)
故园就在梦中,可是何时才能归还?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,几个是回去的呢?

川原缭绕浮云外,宫阙参差落照间。
极目远望,家乡在浮云之外,长安城中,宫阙参差错落,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。

谁念为儒逢世难,独将衰鬓客秦关。
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,生逢乱世,孤身一人,满头白发,形容憔悴,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彭定求 等 .全唐诗(上) .上海 :上海古籍出版社 ,1986年10月版 :第707页 .2、 于海娣 等 .唐诗鉴赏大全集 .北京 :中国华侨出版社 ,2010年12月版 :第276-277页 .

东风吹雨过青山,却望千门草色闲。
“东风”句:语从陶渊明《读山海经》“微雨从东来,好风与之俱”化出。草色:一作“柳色”。

家在梦中何日到,春生江上几人还?(春生 一作:春来)
春生:一作“春归”,一作“春来”。

川原缭绕浮云外,宫阙(què)参差落照间。
川原:即郊外的河流原野,这里指家乡。

谁念为儒逢世难,独将衰鬓(bìn)客秦关。
逢世难:一作“多失意”,意即遭逢乱世。秦关:秦地关中,即长安所在地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彭定求 等 .全唐诗(上) .上海 :上海古籍出版社 ,1986年10月版 :第707页 .2、 于海娣 等 .唐诗鉴赏大全集 .北京 :中国华侨出版社 ,2010年12月版 :第276-277页 .
东风吹雨过青山,却望千门草色闲。
家在梦中何日到,春生江上几人还?(春生 一作:春来)
川原缭绕浮云外,宫阙参差落照间。
谁念为儒逢世难,独将衰鬓客秦关。

  “东风吹雨过青山,却望千门草色闲”。开篇紧扣题目,写在长安“春望”。“东风”句,侧重写望中所见。卢纶是河中蒲人(今山西永济县人),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,说“东风吹雨”,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,自然引出思乡之情。“却望”,是回头望。“千门”,泛指京城。“草色闲”的闲字用得巧,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,给人以深刻的印象。首联是登高而望,在景语之中,流露出复杂感情。

 “家在梦中何日到,春来江上几人还?”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,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。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,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,对句是妒他人得归,恨自己难返,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。“大历十才子”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。(《小澥草堂杂论诗》)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,常通过“醉”和“梦”表现出来,像“我有惆怅词,待君醉时说”(李端《九日寄司空文明》),“别后依依寒梦里,共君携手在东田”(《送冷朝阳还上元》),“宿蒲有归梦,愁猿莫夜鸣”(钱起《早下江宁》)等等。他们写醉,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,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。写“梦”,是感到时代动乱,浮生短促,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,这种心情相当悲哀、细微。

  “川原缭绕浮云外,宫阙参差落照间。”“川原”即家乡,这句说极目远望,家乡在浮云之外,渺不可见,远不可及。“宫阙”句又接至眼前近景,只见长安的宫殿,错落有致,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,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,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。

  “谁念为儒逢世难,独将衰鬓客秦关。”大意是说: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,独自客居长安,又有谁来怜悯我呢。“衰鬓”,并非指衰老,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。沈德潜说“遭乱意上皆蕴含,至末点出”,确实如此。

  此诗写感时伤乱,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。此诗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写景抒情,笔法老辣,体现了“大历十才子”诗中的“阴柔之美”。

  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用这首诗作例子,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:“诗贵一语百媚,大历十子是也,尤贵一语百情,少陵摩诘是也。”并说这首《长安春望》“夷犹绰约,风致天然”。这种“阴柔之美”,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。诗人感乱思家,眼中所见,心中所思,无非都是伤心之景,悲哀之情,浅吟低唱,一咏三叹,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,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。姚鼐《复鲁絜非书》论具有“阴柔之美”的文章云:“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,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;其如人也,谬乎其如叹,邈乎其如有思,乎其如喜,愀忽其如悲。”所谓“如叹”“如有思”“如悲”的阴柔这美,正是《长安春望》及“十才子”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于海娣 等 .唐诗鉴赏大全集 .北京 :中国华侨出版社 ,2010年12月版 :第276-277页 .2、 周啸天 等 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.成都 :四川文艺出版社 ,1990年6月版 :第402-404页 .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酒泉子·日映纱窗

:
日映纱窗,金鸭小屏山碧。故乡春,烟霭隔,背兰釭。
宿妆惆怅倚高阁,千里云影薄。草初齐,花又落,燕双飞。

日映纱窗,金鸭小屏山碧。故乡春,烟霭隔,背兰釭。
曙光照射入碧纱窗里,把香炉画屏映绿。兰灯初灭的时候,缥缈着袅袅的烟絮,缭绕着我的思愁,拨动着我对故乡春色的回忆。

宿妆惆怅倚高阁,千里云影薄。草初齐,花又落,燕双飞。
昨日的宿妆里,还残留着昨天的愁绪。倚着高阁眺望,几片薄云漂浮在天际,草绿的时候春花已凋落,成双的燕子飞来又飞去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房开江 崔黎民.花间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2008:31-322、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.花间集.武汉:武汉出版社,1995:103、 胡建次 等.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40

日映纱窗,金鸭小屏山碧。故乡春,烟霭(ǎi)隔,背兰釭(gāng)
金鸭:即香炉。古时燃香之炉,常常涂金为狻猊、麒麟、凫鸭等形状,里面中空,香从口出,因以动物形状名炉。烟霭(ǎi),云气,这里指室内的烟雾。背,这里有闭灭之意。兰釭:焚兰香膏油的灯,即所谓“兰灯”“香灯”。膏,油脂。古时在燃料中渗以香料,焚时有香气喷出。

宿妆惆(chóu)(chàng)(yǐ)高阁,千里云影薄。草初齐,花又落,燕双飞。
宿妆:隔夜的旧妆。双飞,一作“双双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房开江 崔黎民.花间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2008:31-322、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.花间集.武汉:武汉出版社,1995:103、 胡建次 等.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40
日映纱窗,金鸭小屏山碧。故乡春,烟霭隔,背兰釭。
宿妆惆怅倚高阁,千里云影薄。草初齐,花又落,燕双飞。

  此词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。上片描绘室内之景。起拍二句写晨光透过窗纱,照着室内的香炉和屏风上并碧山。这是清晓时分典型的香闺景致。“碧”字用于句末,分量特重,其意脉与下句“故乡春”相连,由屏山碧翠,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,非常自然。怀乡之情,自在其中。紧接着由对屏风的描摹,顺势交代女子滋生出对于自己故乡春景的思恋;然而烟霭远隔,归途渺远,只能令人徒增怨叹。“烟蔼”二句接“金鸭”而写,兰灯已灭,室内的香烟还弥漫着,眼前如雾如霭,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愁思境界,乡思蒙上了一层愁的阴影。

  下片转写室外,紧接上片而来,写女主人公思乡的焦渴心情。“宿妆”二句写她未曾梳妆就登高眺望故乡,而所见到的是千里云影,“薄”是因遥远而显得模糊。近看则是芳草平铺,花落燕飞的暮春景色。在这景色中,女主人公惆怅的感情,已不待多言。最后三句极写暮春景象,又以“燕双飞”反衬出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凄凉。这些景色,无不加深着换头处“惆怅”二字的色彩。词的下片将思乡情怀引向更为广远的境界,而且通过云影、芳草、落花、双燕等自然景物的渲染,越发增添了鲜明生动、清新疏朗之气。结尾三句又以景结情,含思悠远,感到余韵袅袅,余味无穷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胡建次 等.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402、 刘学锴.温庭筠诗词选.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1:216-2183、 朱孝臧.花间集注评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 ,2012:19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

春日醉起言志

:
处世若大梦,胡为劳其生?
所以终日醉,颓然卧前楹。
觉来眄庭前,一鸟花间鸣。
借问此何时?春风语流莺。
感之欲叹息,对酒还自倾。
浩歌待明月,曲尽已忘情。

处世若大梦,胡为劳其生?
人生在世如一场大梦,有什么必要辛劳终生。

所以终日醉,颓然卧前楹。
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里,醉倒就如一堆烂泥卧在前庭。

觉来眄庭前,一鸟花间鸣。
醒来向庭院中看去,一只鸟儿正在花间飞鸣。

借问此何时?春风语流莺。
请问这已是什么时候?春风只顾与流莺细语声声。

感之欲叹息,对酒还自倾。
对此我真想发一通感慨,但还是对酒自饮自倾。

浩歌待明月,曲尽已忘情。
高歌一曲邀请天上的明月,曲终又使我沉醉忘情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865-866

处世若大梦,胡为劳其生?

所以终日醉,颓然卧前楹(yíng)
前楹:厅前的柱子。

觉来眄(miǎn)庭前,一鸟花间鸣。
眄 :斜视。

借问此何时?春风语流莺(yīng)

感之欲叹息,对酒还自倾。

浩歌待明月,曲尽已忘情。

参考资料:

1、 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865-866
处世若大梦,胡为劳其生?
所以终日醉,颓然卧前楹。
觉来眄庭前,一鸟花间鸣。
借问此何时?春风语流莺。
感之欲叹息,对酒还自倾。
浩歌待明月,曲尽已忘情。

  “处世若大梦,胡为劳其生?”道家和佛家,都将人生看作是一场梦,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虚幻,唯有育化万物又为万物归宿的“道”及普渡众生的“佛法”,才是真实的,永恒的。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,他要在醉中来忘却这如梦的人生。诗人通过醉酒表达了对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,同时在醉意朦胧中,以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天地,充分享受人生乐趣。当诗人从醉梦中一觉醒来的时候,觉得烦嚣的尘世已变得分外安宁:“觉来眄庭前,一鸟花间鸣。借问此何时,春风语流莺。”庭前花丛中,有一只小鸟在鸣叫,原来春天已经到了。原来世界中还有这样鸟语花香,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。这种幽美之境与其说是大自然的赐与,不如说是诗人心境的表现。他醉前竟百视而不一见,而如今在醉后醒来才突然发现,正是因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后平静了下来,他才会在安谧宁静的春光里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幽美之境。这种发现,犹如哲学上的顿悟,使人突然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,那是超凡脱俗的另一个世界,一切人间的忧虑和烦恼,都不复存在了。在这里宠辱皆忘,只有审美的观照、心灵的宁静。

  对于这种醉后悟道境界的突然到来,诗人非常高兴,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没有这种心境了,因此感慨再三。他很想让这种心境多持续些时候,怕自己过早地酒醒,又回到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来,被种种忧心的事所折磨,因此,他还得再喝上几杯。“对酒还自倾”,直喝到月上中天。他对酒狂歌,逍遥自得,久久地陶醉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。

  这首诗深受陶渊明《饮酒》诗的影响,是“拟陶之作”,但又保持着李白自己的风格,写得“流丽酣畅”。不象陶渊明那样沉静、淡泊,只在沉醉的时刻,有些陶渊明的影子,等他一旦完全醒来,就又回复到豪放旷达的李白了。

向上折叠
展开剩余(